(政法学院 通讯员 张阳 张启越)学习交流技巧,促进良性沟通。湖北文理学院儿童青少年社工志愿服务队于7月11日在南漳县卞和小学开展“学会非暴力沟通,向校园暴力说不”主题特色心理班会,课程主要围绕什么蒙蔽了爱、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如何应对校园暴力三个方面开展。通过对非暴力沟通方式的学习和了解,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沟通,拒绝暴力,向校园暴力说“不”。
沟通驱散阴霾,理解联结你我。在课程开始前,志愿者首先通过视频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现了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误会。让同学们了解到误会在生活中是时常会发生的,因此在发生矛盾时,需要冷静下来,了解到彼此之间存在的误解,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法。接着志愿者向同学们介绍了爱被蒙蔽的四种原因,分别是道德批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并且通过具体情境,具体案例邀请同学进行演绎,分享表达自己的感受,进一步让同学们体会到正确沟通的重要性。
非暴力沟通联结桥梁,生命的语言沟通你我。课程的第二部分,志愿者向同学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让学生们从“观察”:观察与评论,“感受”:如何体会和表达感受,“需要”:哪些需要导致哪些感受,“请求”:改善生活的请求,四个方面来做到非暴力沟通。在第一个部分“观察”中,志愿者通过案例让学生们了解到,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动态的语言,鼓励同学们在描述观察时,清楚地说出特定的时间和情景。在第二个部分“感受”中,志愿者鼓励学生们解释“心神不宁”、“精疲力尽”、“心旷神怡”等一些形容感受的词语,并鼓励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造句。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让学生们可以更清晰明确地体会和表达感受,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连结。在第三个部分“需要”中,志愿者邀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课件内容,进一步让学生们理解需要和感受的关系,并对自己的感受负责。在最后一个部分“请求”中,通过随堂的小练习题,学生们认识到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为了与他人取得联系。
开放心胸聆听真心,共享理解促进融洽。志愿者以借笔的场景为例,通过角色扮演和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帮助学生体会到非暴力沟通的实际运用。在志愿者的积极引导下,加深了学生对语气、说话方式、态度和动作对沟通结果的影响的认识。通过角色扮演和分享感受,学生可以更亲身地体验到不同表达方式所带来的沟通效果的差异,以及如何在沟通中表达自己以取得对方的认同与理解。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除了能够参与角色扮演和分享感受,还能积极思考如何通过掌握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来说服对方借笔。他们将意识到,在表达时需要关注对方的感受和需求,以及自己的态度和语气所传递的信息。这样的互动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到,通过倾听、尊重和友善的表达方式,可以促进融洽的人际关系,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支持。
拒绝校园暴力,建设平安校园。在课程的后期,志愿者通过几个实例、视频让学生们意识到校园暴力的危害,以及校园欺凌就在我们身边,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和警惕。志愿者从“四要”:要树立信心,要多交朋友,要寻求帮助,要积极锻炼。“四不要”:不要沉默忍受,不要变成欺凌者,不要远离亲人朋友,不要自卑自残。教导学生们如何应对校园暴力,呼吁学生们向校园暴力说“不”就是不做欺凌者,不做被欺凌者,不做旁观者。通过今天的课程学习,学生们意识到预防校园暴力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校正义。
此次课程主要涵盖了蒙蔽了爱、非暴力沟通和应对校园暴力三个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理解力,帮助他们认识到校园暴力行为背后隐藏的负面情绪,并致力于建立互相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志愿者引导学生学习使用非暴力沟通技巧,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时尊重他人。此外,学生还学习如何应对校园暴力,掌握预防和解决冲突的策略和技巧,鼓励拒绝参与暴力行为,并支持受害者。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校园暴力的危害性,提升社交能力,培养正义感和责任心,促进创建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这有助于打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平等、尊重和安全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