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学院 通讯员 王兵森)2025年5月8日,政法学院第33期党校专题党课在s7-101教室举行。本期党课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为主题,由政法学院何子涵老师主讲,第33期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学习。
何子涵以“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开篇,从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中国化进程切入,系统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理论的形成脉络。他指出,从毛泽东同志“群众路线”的治理智慧,到邓小平同志“稳定压倒一切”的战略判断,再到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社会治理道路。他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民为邦本”理念,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
在解析实践路径时,何子涵以“枫桥经验”的传承与创新为例,阐述基层治理的“中国密码”。他提到,从“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基层矛盾化解机制,到数字化赋能的“城市大脑”与“一网统管”,中国社会治理正实现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针对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他结合“浦江经验”中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内核,并引用“治理重心下移”的政策导向,鼓励学员深入基层、扎根群众。
党课尾声,何子涵向学员提出三点期望:一是要树立“大治理观”,将社会治理学习与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二是要践行“知行合一”,在志愿服务、社会调研中锤炼治理能力;三是要厚植家国情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参与社会治理创新。他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的重要论述,勉励青年学子“做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创新者、守护者”。
此次党课作为政法学院党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深化了学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识,更激发了青年学子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培养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人才注入思想动力。

初审:何子涵
复审:刘琰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