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学院试点课堂实施“千问计划”
(政法学院通讯员 何晓红)2018年5月11日上午10点,政法学院院长王奎、分党委书记王礼刚和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们来到s7—102教室,与任课老师马国瑾、社会工作专业1711、1712班五十多位学生们一起,共同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课程课堂教学千问计划”尝试。
“千问计划”源于华中农业大学熊立仲老师在2006年《生物化学》课程中的一项随堂作业。他请学生列出10个自己想问的问题,结果100名同学提出了上千个涉及多个领域的问题。于是他请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并命名为“千问计划”,邀请老师们都来回答,引发了全校师生对课堂教学的大反思。
2017年10月《湖北文理学院“协同育人337工程”实施方案》纳入“千问计划”教学模式改革,今年学校教务处选择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马国瑾老师的《社区工作》课程进行“千问计划”试点。马老师在本学期中期考试时,要求每个学生提出5个与课程和专业学习相关的问题,经过整理和分类,收集到 200多个问题,这些问题多种多样、分布广泛,涵盖了对课程学习的困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对学习方法的探求、对本专业的认同等各方面。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马国瑾老师在社会工作学位课程试点千问计划过程中,结合课程实际,备课时进行了周密的设计与规划,实施了先学习再提问、边学习边提问、学习后再提问、一个主题连续问等多样化的千问路径。根据课堂反馈情况,也有效解决了怎么问?问什么?谁来答?怎么答的问题,针对“千问计划”过程中的光问不答,问了答错怎么办?学生问了、老师答不上来怎么办?其他学生答错了怎么办?学生问不出问题怎么办?学生不问问题怎么办等一系列“千问计划”实施中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在5月11日上午的课堂上,马老师围绕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了两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与学生展开探讨,学生对于来自于同学的问题表现出了很高的关注,纷纷展开讨论发表看法,前来听课的学院领导、老师们也主动参与到教学讨论环节中。马老师及时引导课堂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启发新的思考,使教学不断深入。课堂气氛热烈,教室中不时响起阵阵掌声,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加深了他们对课程和专业的认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说“课程‘千问计划’的改革,让我们变得积极主动、情不自禁地投入其中,生问师答、生问生答、师问生答等多种形式的有效实施,老师讲授循循善诱,所有问题一一解答,让人豁然开朗,绝对很给力。”
政法学院为进一步落实学校协同育人工作,鼓励教师积极申报2018年教研教改项目,探索“课程课堂教学千问计划” 与“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结合。因为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育人最主要的过程,也是教书育人最重要的途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是育人的基本实现形式,也是学校最具效能的实现形式,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互相融通。“千问计划”启发了学生思维,促进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也培育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有效地促进了“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实施。
审稿人:王礼刚